本篇文章1744字,读完约4分钟

太行山位于北京、河北、山西和河南之间,不仅保护华北平原免受西北寒潮的侵袭,还接收来自东南的暖湿气流,其生态功能十分重要。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破坏,太行山区的林草植被急剧减少,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华北平原的生态安全。为此,我国于1994年开始全面实施太行山绿化工程。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与天然林保护工程和三北防护林工程一样,太行山绿化工程是我国正在实施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25年来,项目区森林覆盖率由11%提高到22.4%,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在春天,在飞机上看太行,在群山的褶皱之间看满了绿色。高耸,仿佛站在绿色的背上。

翻开地图,太行山东接华北平原,西接黄土高原,位于北京、河北、山西和河南之间。它不仅抵御西北寒潮的袭击,还接收来自东南的温暖潮湿的气流。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太行山在历史上曾经郁郁葱葱。然而,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和人为破坏,太行山区植被锐减,水土流失严重。

1987年,以改善生态、富山保水、加快绿化为目标的太行山绿化工程开始在40个县进行试点。

1994年,太行山绿化工程全面铺开。

730多万公顷土地被重新绿化,森林覆盖率翻了一番

25年来,项目区730多万公顷土地实现了再绿化,森林覆盖率从11%提高到22.4%,森林质量明显提高,林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京津冀协调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态条件。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山西省太行山绿化工程占整个太行山绿化工程的38%。新中国成立之初,山西省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仅为5.5%,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山西省太行山绿化一期工程完成造林绿化2520万亩;二期工程于2001年实施,到2010年造林面积将达到1054万亩。项目第三阶段为2011年至2020年,规划造林面积1189.3万亩。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河南省太行山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生态环境脆弱,自然灾害频繁,生态承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1994年至2018年,河南省太行山绿化面积为18.1万公顷。项目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森林面积大幅增加,森林结构和森林质量进一步优化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自然灾害大幅减少,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经过多年努力,河北省太行山区森林覆盖率由项目实施前的13.1%提高到现在的30%,森林面积由786万亩提高到现在的1800万亩。

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800多万吨,改变“土壤易变水易流”的局面

太行山区海河水系支流具有源头短、坡度大的特点。此外,河流密集,缺乏森林覆盖。河流通常会干涸并被切断,但是如果下大雨,洪水会像野兽一样冲下来。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项目实施以来,太行山区水土流失面积由7200多平方公里减少到3400多平方公里,每年水土流失量减少800多万吨,彻底改变了过去“土易变水易流”的局面。干旱、冰雹、洪水和其他自然灾害也大幅减少。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据统计,1994年,河南省太行山绿化工程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7.06万公顷。经过20年的建设,2013年水土流失面积为108,100公顷,减少36.64%。

太行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已完成造林730多万公顷。据相关计算,太行山绿化工程每年至少可蓄水11亿立方米。

从黄土到绿色,科技驱动为生态治理树立了标杆

太行山区植树造林不容易。土壤贫瘠,裸岩面积约占总面积的10%,土壤厚度小于30厘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造林难度可想而知。

然而,太行山区人民坚持科技创新,加强后期管理和保护,过去不能绿化的禁地如今郁郁葱葱;过去,覆盖着黄土的岩壁现在全是绿色。

恶劣的立地条件使得造林困难,生存更加困难。项目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和成果,不断提高项目建设的科技含量,采用爆破、鱼鳞坑、横沟、石坝梯田等多种整地技术。应用当地育苗、大容器育苗、抗旱造林、丘陵地区干果经济林建设技术等。大量技术的推广应用不断提高造林效果,打破了干旱阳坡和困难地段造林的禁区。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太行山立地条件差,苗木生长缓慢,抗旱和抗鼠害能力弱。造林后的前三年需要连续补种,8-10年后需要休牧。为保护来之不易的绿化成果,各地采取了“工程补一点,政府挤一点,集体拿一点”的办法,提高管护人员的工资,落实管护责任。

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太行山区仍有大面积的绿化用地,太行山绿化三期工程仍在承担之中。(记者顾乔陈)

《人民日报》(2019年4月15日,第13版)

编辑:计然

标题:这项大工程 改变太行山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