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684字,读完约4分钟

“铁西瓜”作证的真实历史

这期间,网上除了对英雄的嘲笑和诽谤,质疑“《地雷战》中什么样的故事是可信的”的历史的声音也在扩大。 “一个地方的雷有那么大的威力吗? ”“你能用那个铁块保护房子吗? ”。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那个烽火硝烟离开生活在和平岁月的人们已经70多年了,但不能忘记血和火凝结的过去。 不要更妄想。 对真实历史的诋毁、消除甚至无视,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背叛。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与一些人有故意歪曲历史不同,当时作为战争罪人的日本军人真实地记录了历史。 曾经中国侵略日军独混第3旅独立步兵第6大队代理菊池重雄在自己的日记中说:“地雷效力大,爆炸时,多数骨折大量出血,大半要炸死。 地雷战在精神上威胁我,使士兵残骸。 特别是运送伤员,如果有5人受伤,60名士兵将失去战斗力。 ”。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地雷,土烂,天真可爱。 在抗日军民中经常被称为“铁西瓜”。 在长期的抗日战争中,“铁西瓜”到底起了什么作用? 在我们有限的认识之外,地雷战演过怎样精彩的东西? 越过时空,接近战争,在相遇和发现中保护我们的英雄,保护我们的历史。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1“铁西瓜”从冀中到战场

进入河北省阜平县五丈湾村,发现这里不是一个村子。 现在是拥有11个自然村的行政村。 一瞬间,我不知道该在哪里寻找关于地雷的痕迹,抬起眼睛一看,在阳光下,院子旁边,一个老人坐在轮椅上晒太阳,周围有几个家人在笑着聊天。 笔者急忙上前问道,没想到这位老人竟然是当时李勇民兵中队爆破组的队长。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我们用黑布蒙着眼睛进行埋地雷训练,从早到晚练习……”

说到地雷战,93岁的郑作仁老人的眼睛发出兴奋的光芒。 几年前,他大脑萎缩,半身不遂,但说往事,当时的爆炸队员仿佛在思考的瞬间“重新开始”,脸上的皱纹像花一样绽放。 他颤抖着拉着笔者手中的纸笔,一边解说一边画了各种地雷的形状和埋地雷的草图。 牙齿不清楚,画的线也扭曲很难辨认,但关于地雷的一切,他至今胸有成竹。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1938年春,冀中军区司令吕正操找到清华大学毕业的优秀学生熊大缜生,交给他开发地雷的任务。 之后,被任命为冀中军区供给部部长的熊大缜手建设了“技术研究社”,开发了强力炸药、地雷、雷管等爆炸性武器。 随着研发成果的出现,“技术研究社”迅速发展成冀中根据地炸药厂,扩大成大型兵工厂,拥有2000多人,大量制造手榴弹,重装子弹,不仅可以投掷子弹,还可以修理各种枪支。 1938年12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成立后,很快建设了两个兵工厂,逐渐发展成为后来的山东纵队兵工总厂,1939年开始开发地雷,原来由开发手榴弹的石成玉负责,在短时间内制造了10公里的地雷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接下来,八路军总部军工部也开始开发便携式地雷。 到1941年,八路军军工部一共制造了10公斤地雷和部分“5斤雷”,陆续运往抗日前线和各根据地。 为了促进弹药生产,中央军事委员会发出了“普遍设立炸弹制造商”“炸弹生产必须充分努力”等指示。 毛泽东说:“民兵的重要战斗方法是地雷爆炸,地雷运动应该普及到所有乡村。 普遍制造地雷,训练爆炸技术是必要的。 ”。 1941年3月,八路军军需工部在山西武乡县温庄村和黎城县东崖底召开了第一届地雷培训班,训练分割训练武委员会主任和民兵队长,编制了《地雷制造采用法》、《各种地雷触发装置法》等小教材。 训练好的“种子”返回各地,进行分层训练。 1942年1月,北岳军区武装部召开了第一期爆炸培训班,学习地雷制造、埋设等技术,聂荣臻亲自开设了地雷战略课。 之后,第二期、第三期培训班也陆续召开。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1942年5月24日,延安的《解放日报》发表了“冀中再三保护平原游击战争”的社论,呼吁所有男女老少。 “麻将战使敌人疲劳,扰乱敌人,地雷战使敌人一步也不移动”,华北大地发生了大规模的“地雷热潮”,出现了“村村落雷,家家户户发生地雷”的场面。

【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美国记者哈里森·福尔曼在他的《来自红色中国的报告》书中讲述了在一个村庄制造地雷的场景。 “在一个院子里,男女和孩子们都在制作黑色炸药,融化地雷模型,依次堆积安装炸药的地雷。 由于用金属制造地雷的壳不足,有人挖石头制造石地雷,也有人装满瓶子、水壶和茶壶。 一个身体另想办法,做了木质大炮。 ”。

标题:【时讯】地雷战传奇:日军被迫拿子弹与老百姓换吃的(图)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6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