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367字,读完约3分钟

在金秋时节,水果芳香四溢,这是一年的收获季节。在过去的几天里,潜江区小南海镇新建村土家13村的村民们载歌载舞,欢迎来自远方的游客。

“达达……”在土家十三村后坝老街土家刺绣车间的扶贫车间(重庆都成工艺有限公司),工人们坐在织锦机前,双脚不停地踩着踏板,动作非常熟练。他们手织西兰卡普和刺绣,游客们在邻近的展厅挑选刺绣和织锦作品。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黔江区通过平台建设、技能培训、岗位开发等方式,积极打造“土家绣锦姑娘”劳务服务。附近的穷人从事织锦、刺绣、民族服饰技艺的传承和生产,变“输血”为“造血”,帮助他们实现就近就业和准确就业,并赢得与贫困的艰苦斗争。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家里有就业机会

"张姐姐,帮我看看这个图案是不是织成的?"在都城土家绣坊的扶贫车间里,工人们非常喜欢和尊敬这个“张姐姐”。“张姐姐”,名叫张登素,今年45岁。她住在新建村3组,是建卡的一个贫困家庭。然而,张登素勤奋好学,刻苦学习刺绣技术。她的作品很美,她已经成为扶贫车间的能人。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张登素原本是一名农村妇女,在家当农民。当她中年时,她不想离家去工作,而是想在她家附近找到工作机会。不幸的是,她从来没有找到合适的。

去年10月,黔江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小南海镇政府在新建村开设了土家绣织女技能培训班,张登素踊跃报名。在专业教师的精心培养和耐心指导下,她克服了文化程度低、年龄大等困难,专心学习针线活、布艺等技能,经过刻苦学习,顺利毕业,成为一名合格的“土家织锦姑娘”。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由于工作出色,张登素被土家刺绣作坊录用,该作坊是专门从事土家刺绣的扶贫作坊。

离摆脱贫困越来越近了

张登素在工作的第一个月就赚了2000多元,并成功地被调到一个三年的合同工。公司还为她支付了社保,解决了她对养老和医疗的担忧。

“虽然有点累,但我有稳定的收入,我很开心。”今年,张登素积极动员17岁的女儿王到扶贫车间专攻土家刺绣。现在母女俩的月薪加起来超过4000元,离脱贫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在张登素的带动下,村里的贫困户、残疾人和低收入家庭相继参加了培训,然后在扶贫车间工作。“我特别感谢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和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这给了我一个新的职业和新的生活。”张登素笑吟吟地说道。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据扶贫车间负责人介绍,经过考核,正式参加工作的有50多人,其中建卡的有15名贫困人口,6名残疾人和低收入者,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元。“我们免费为他们提供培训,让他们能够熟练地生产织锦刺绣产品。现在,车间生产的产品在网上和网下销售,这在客户中非常受欢迎。一双手工鞋垫可以卖到200多元。”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技能培训+劳动力品牌

近年来,黔江区有关部门加大了力度,细化了严厉措施,攻城打村,确保全面完成脱贫任务,努力实现“一人培训、一人就业、一户脱贫、一户带动”的目标。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潜江区通过准确把握培训意愿、匹配市场需求、帮助重点对象,大力开展项目式培训、订单式培训和区域特色培训,组织14个培训机构成对帮助30个乡镇街道。今年,4649人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其中包括2778名贫困劳动者。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新创建的“土家绣锦姑娘”服务品牌专门负责土家绣特色岗位的培训,吸引了10个行政村的400多人参加培训,实现就业224人,培训后创业26人。“土家绣锦姑娘”不仅继承了民族民间文化的刺绣和织锦技艺,还能使贫困家庭在自家门口实现就业和增收。(罗岳)

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编者:纪爱玲

标题:黔江 “织锦女”脱贫记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