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3176字,读完约8分钟

2018年4月发布的第十五次全国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6册,10.2%的国民每年阅读10册以上纸质图书,5.4%的国民每年阅读10册以上电子书。超过20%的国民有听书的习惯...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阅读离不开图书馆,从学习到工作,图书馆是当代中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省、市、县和大学的图书馆,我们的城市和乡村将会是什么样的文化沙漠。目前,全国各省、市、县、高校都有许多图书馆,这与北图老馆长刘季平的思想和首创精神是分不开的。回顾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图书馆的发展道路是与改革同步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引领着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步伐。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开放

1978年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但此时,全国各地的图书馆都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当时,图书馆普遍忽视社会属性,甚至有些图书馆还没有完全向普通读者开放。当时,一些图书馆明确提出这样的政策:“以机构、科研部门和重点生产建设单位为主要服务对象,同时妥善开展面向广大读者的阅读工作。”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此时,许多图书馆员正在深刻反思办馆政策和服务理念滞后的问题。

此时,刘季平自1973年11月起担任北京图书馆原馆长,并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自己对图书馆的看法。

刘季平在不同的场合表达了他的观点。他说,图书馆事业具有阶级性,但同时应更加明确地强调其社会性,并应注意到它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有其特殊的历史任务。他号召图书馆界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这一呼吁得到了各行各业的认可。改革开放后,一系列政策措施出台,重新定位了图书馆的职能和属性,明确了发展方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图书馆改革的发展道路;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1978年2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各类图书馆,形成为科研和群众服务的图书馆网络。”

1978年4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文物局关于图书开放的请示报告,要求各级图书馆加强图书宣传,扩大图书开放范围,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1978年11月,国家文物局颁布了《省、市、自治区图书馆工作条例(试行)》。

此后,文化、教育、科研等主管部门相继颁布了各系统图书馆管理条例,明确了新时期各级图书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方针。自此,中国图书馆事业走上了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道路。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以图书馆为职业

在为人民服务、为读者服务的道路上,此时全国各地的图书馆仍面临着许多制度性缺陷,亟待进行顶层建设。此时,刘季平又站了起来。

1980年5月26日,受国家文物局党委委托,时任北图局长的刘季平向中央书记处第二十三次会议作了图书馆工作报告。

刘季平说,公共图书馆是图书馆网络的骨干,各地文化行政部门要把图书馆学的发展作为一件大事来抓。建议中央政府和各省(市、区)有关规划、财政部门将图书馆事业纳入预算项目,并给予积极支持。同时,图书馆的布局应纳入城市建设规划。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央第一次专门听取图书馆工作报告。会议讨论通过了《图书馆工作报告纲要》,做出了一系列促进我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重要决策。该纲要已成为中国近现代图书馆史上最重要的政策文件之一,有力地推动了图书馆的改革和发展。在提纲中,刘季平提出了几个影响深远的建议: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业内人士称《图书馆工作报告纲要》是中国图书馆事业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总纲领。事实上,它对图书馆的恢复和建立、图书馆管理体制的改革、图书馆间协调与合作的加强、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以及图书馆学研究的发展都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如今,世界各地的图书馆都向读者开放,提供各种各样的阅读服务,而且大多数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图书馆现代化之路

从40年的历程来看,这个大纲只是一个开始。图书馆要融入当代文化生活,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了贯彻《报告纲要》的精神,1980年7月,刘季平被任命为图书馆管理筹备领导小组组长。同年11月,图书馆管理局正式成立,不断加强国家图书馆事业的协调和管理,制定了一系列图书馆政策,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图书馆事业和图书馆学教育的发展。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刘季平开始恢复北京图书馆的各项业务工作,积极建立规章制度,推动图书馆业务的规范化建设。这些措施为改革开放初期北京图书馆事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逐步建立了系统完整的制度保障,也为国家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借鉴。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此时,国家图书馆界也在图书分类和主题标引等重要业务领域取得了突破。

1975年10月,36家图书馆及相关单位合作编写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1980年,500多个单位合作编写了《中国主题词表》,并于1985年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在此期间,《文件描述通则》和《图书描述通则》相继颁布实施,这些国家标准一直沿用至今。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1987年3月,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教委、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图书馆工作的报告》,这是继《报告纲要》之后指导图书馆工作的又一重要文件。随后,各系统相继实施了“七五”发展计划,高校图书馆、军校图书馆、党校图书馆和中小学图书馆系统的规章制度相继出台。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经过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这些政策文件对我国图书馆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80年至1990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795所,增长45.9%;建筑面积增加235万平方米,年均增加20多万平方米;藏书总量增加近1亿册,增长30%以上;业务费用增加2.16亿元,增长4.3倍。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到目前为止,国家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从1980年到2017年,县级以上图书馆的数量从1,732个增加到3,166个;藏书从1.99亿册增加到9.7亿册;建筑面积由原来的91.9万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1515万平方米;业务费用从5000万元增加到172亿元。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中国图书馆走出去

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中国图书馆与西方图书馆的交流与合作继续深化。如何充分发挥图书馆的作用,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引领阅读潮流。中国的图书馆在改革开放中变得越来越强大,他们寻求与世界同行交流。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1973年,应美中学术交流委员会的邀请,由北京图书馆馆长刘季平率领的中国图书馆代表团于9月至11月访问了美国华盛顿州、纽约州等地的多家图书馆和信息出版机构。在此期间,基辛格在白宫接见了代表团,这是他就任国务卿后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代表团。此次访问是中国图书馆界走出国门,学习和引进国外现代图书馆建设和发展理念与实践的新起点。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此后,中国图书馆界与外国图书馆界的交流和互访日益频繁。1981年8月,北京图书馆副馆长丁志刚率六人代表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出席国际图书馆协会和机构联合会(ifla)第47届大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有代表团正式参加国际图联的活动。此后,中国图书馆界在国际图书馆舞台上日益活跃,展现出越来越独特的中国魅力。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1980年,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主席埃尔斯·格兰海姆女士致信中国图书馆学会会长刘季平,邀请中国图书馆学会加入IFLA。1981年4月24日,我们的图书馆正式恢复参与IFLA。同年8月17日至22日,丁志刚率团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莱比锡出席IFLA第四十七届代表大会,这是中国自1949年以来首次派出代表团正式参加IFLA活动。1996年,第62届IFLA大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图书馆的发展成就。

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2018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图书馆法》正式实施。这些法律法规弥补了建国以来我国图书馆事业在国家立法中的空空白,显示了公共图书馆事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为公共图书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而且为保障人民群众普遍平等地获得图书馆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为新时期公共图书馆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指明了方向。

标题:图书馆与国人的阅读之路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0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