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1587字,读完约4分钟

松觉夏

2018年已经进入了最后一周。

今年,虽然下半年陆续出台了融资纾困的相关政策,但“融资难”,尤其是民营和小微企业的融资问题,在整个2018年备受关注。

根据世界银行2018年初发布的《中小企业融资缺口报告》,截至2017年底,中国中小企业融资缺口达到1.9万亿美元,相当于2015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7%。2018年上半年,民营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净现金流量同比下降50%以上,债务融资成本同比上升0.19个百分点,至4.03%。

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民营小微企业融资问题持续一段时间后,相应的救助政策相继出台。4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将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随后,6月,小微、绿色和“三农”不低于aa级的金融债券、优质小微企业贷款和绿色贷款被纳入中期贷款机制的担保范围,以引导金融机构盘活资金,支持小微企业。10月后出台的政策包括鼓励合格的私募股权基金经理发起设立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基金,研究支持民营企业股权融资,以市场化方式支持民营企业债券融资,包括后来提出的“三支箭”。可以看出,融资救助政策的目标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前期以银行信贷为重点的间接融资渠道,到下半年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并行,政策意图也更倾向于化解民营企业的融资风险。

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今年下半年,在对几个省市的调查中,记者针对金融救助政策的实际效果,采访了一些银行业机构的从业人员。总体而言,银行在客户选择和风险防控方面已经形成了一套思路。例如,对于规模相对较大的企业,银行将根据报告和税收来估计其收入;对于小微企业来说,现场检查更为重要。除了检查主要运营商的信用状况外,银行还为生产、社会保障和整体生产经营状况支付水和电,这对于贷款决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信息。至于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加大再融资和再贴现力度等措施,确实可以提高单户客户的贷款上限。然而,直接融资实体能够直观、透明地了解企业或项目的当前经营状况和预期绩效,这意味着其对融资实体的要求更加市场化。

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可以看出,市场的客观情况证明,融资救助政策的真正功能是,在生产经营主体的活力恢复后,政策的“附加”应该首先作用于经济活动本身,然后才能触发金融的“增殖”功能,带来更多的活力。从中长期来看,民营企业融资问题的真正缓解取决于民营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及其健康可持续发展。但是,近几年出台的金融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为了及时修复以前的资金、空和主体的错配,为了减轻去杠杆化在力度和对象上的“意外伤害”,在现阶段比单向疏通融资渠道更有意义——这也是融资救助政策的意图在后期更多地转向风险缓释的关键因素。

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那么,基于这一意图,政策落地的保障机制也应该跟上。

12月中旬,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出席“新浪长安论坛”时,提出了民营企业救助融资的“三支箭”。他强调,权力最有可能发挥作用的地方之一是管理部门。”谁能还债,谁不能还债”应该由市场来决定。在政策设计工作中,应坚持管理部门不得参与企业名单的选择,也没有审批程序。权力可能引发问题的第二个领域是债务发行和信贷释放工具的定价。市场也应该决定债券的价格和溢价,而那些有权力的人不应该决定债券发行的价格和溢价。这实际上强调的是政府在市场中的竞争中立原则。只有坚持这一原则,才能改变过去长期存在的资金错配现象,给社会,特别是民营企业一个公平、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此外,为了更彻底地实现竞争中立,还应修订金融机构的纯量化评估指标。除了一些有倾向性的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应该获得更多的贷款和投资决策自由。特别是在一些民营经济比重相对较高的地区,服务领域受到严格限制,支持民营企业成为金融机构“不可回避”的职能。如果过多的量化指标被用来间接干预机构的风险控制和操作标准,将来可能会暴露出更大的风险,这完全违背了当前的政策目标,对中长期经济的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标题:融资纾困:化解风险更为关键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1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