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567字,读完约1分钟

"有了这里的水,胡杨就会变绿,生态环境会越来越好地恢复!"望着几天前刚刚恢复水的河流和再次吐出新绿的胡杨树,老人高兴而坚定地说。

班杜,一位81岁的蒙古牧羊人,住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切克加查。它位于中国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的边缘。气候干燥,环境恶劣。周围的牧民一个接一个地搬走了,班杜成了方圆20多公里内唯一的一户人家。当地政府为他在城里建了一所房子,但他不愿意离开这片他出生和长大的土地,而胡杨曾经在这里成了阴影。

八旬蒙古族老牧人班都的大漠胡杨情

班渡的老人在戈壁沙漠承包了5万多亩草地,其中分布着3万多亩胡杨林。20世纪70年代,他家附近的河流被切断,一些胡杨林逐渐枯萎。为了保护这些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胡杨,班杜在戈壁上挖井灌溉。在过去的30年里,他已经挖了十多口井。

八旬蒙古族老牧人班都的大漠胡杨情

2017年8月,为了彻底改变水资源短缺的局面,班都的老人卖掉了8头奶牛和3头骆驼,花了8万多元疏通被风沙掩埋的河道。2018年7月,在得知班杜的事迹后,中国绿色基金会为他筹集了10多万元,用于挖深河和修建大坝。10月初,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这条被切断了40多年的河流终于又见到了水,流入了古老的胡杨林。

八旬蒙古族老牧人班都的大漠胡杨情

“我只想呆在这里,这里的胡杨需要我。”班杜的老人不放弃,像胡杨一样,深深扎根在沙漠中,默默地守护着他们。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8年10月30日,第12版)

编辑:陈亚男

标题:八旬蒙古族老牧人班都的大漠胡杨情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1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