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936字,读完约2分钟

⊙记者刘东父齐豆豆○编辑吴正毅

丁利明非常忙。

在接受《上海证券报》记者采访之前,55岁的丁烈明刚刚与几十名今年加入北大的优秀毕业生进行了交流;面试结束后,我赶去参加下一次会议。

尽管日程很紧,但在与丁烈明的交谈中,他总能感受到自己的活力、魅力和亲和力。

在每一位先驱科学家的背后,往往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苦创业史。2002年在杭州创业时,丁烈明从未想到这条路会如此艰难。当时,北大感到压力,因为外界经常拿新药研发开玩笑,认为他们要么疯了,要么傻了。

走近丁博士

北大也经历了生与死的时刻。在R&D进程中,北大面临着资金、技术、设备、技术、人才等各种困难。,任何一个都可能导致项目失败。例如,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北大的资本链几乎被打破,它无法开始第三阶段临床试验。该公司所在的余杭区政府伸出援手,出资1500万元帮助北大渡过难关。

走近丁博士

“在研发的困难时期,我几乎遇到了所有知名的投资机构,但都被拒绝了。最后,当地政府在雪地里帮助了我们。”回顾过去,丁利明充满感激。“北大的成功离不开浙江优越的创新和创业环境。”

走近丁博士

北大制药(300558,临床单位)成功。2015年,北大制药获得2015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是浙江企业获得的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奖,也是中国化工(601117)制药行业第一家获得此荣誉的企业。

走近丁博士

光环随之而来。北大所在的余杭开发区,以北大为核心的生物医药是开发区的重点产业之一,丁利明被聘为开发区招商联盟顾问。在杭州、浙江乃至全国,丁烈明已经成为一个标杆人物,并连续两届担任NPC代表。

走近丁博士

但我身边的人告诉记者,丁烈明最喜欢的头衔是“丁博士”。在与《上海证券报》记者的谈话中,丁烈明谈到了每一个新药研发项目,他对全球最新的医学研发趋势相当熟悉,他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生成。

走近丁博士

在资金的帮助下,北大近年来一直在弥补不足。丁烈明坦言,北大药业R&D储备不足,因此上市后利用资本市场进行了多次并购。仅在2017年,它就斥资约10亿元人民币收购了7个新药R&D项目。“我经常告诉我的团队,当遇到好的R&D项目时,不要因为钱而把它们拒之门外。”他说。

走近丁博士

丁烈明感受到我国创新药物研发的困难,呼吁加强对医药创新的支持。今年两会期间,丁烈明建议国家加强医药创新支撑体系建设,为我国医药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支持;其中,主要鼓励医疗创新专业服务机构的发展。丁烈明认为,新药研发、产业化和临床应用阶段需要相应的服务机构的支持,如cro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咨询公司等。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服务机构水平参差不齐,医疗专业服务机构缺乏,不能满足医药创新企业的需求。此外,他认为资本市场也应积极支持此类创新药物项目的产业化。

走近丁博士

“北大梦工厂”是丁利明心中的一个梦想。这个由企业主导、政府资助的生物医学专业创建了空室,并引进了两家创新企业,涉及干细胞研究、基因测试等。北大投资了这两家企业,并实现了控股。“梦工厂不仅能帮助科学家实现他们的创业梦想,还能为北大提供更丰富的产品线,这是一个双赢的平台。”

走近丁博士

在采访中,丁烈明多次强调人才和团队的重要性。北大上市后,许多行业领袖都是新加入的,当然,也有一些高管离开了。对此,丁烈明表示:“人才流动产生价值,人才流动是正常的,企业家必须冷静面对,企业应该做的是建立一个机制体系,让人才和团队健康发展。”

走近丁博士

在北大制药展厅的墙上,挂着一张2005年由西湖创办的公司16人团队的合影。那些绿色的面孔固定在那个斗争的时代,成为北大人的记忆。

创新和发展永无止境。如今,马庄的“壮士”北大药业将战略目标定为“成为总部在中国的跨国制药企业”。对丁利明来说,一切才刚刚开始。

标题:走近丁博士

地址:http://www.boaoxuexiao.com/bqxw/6829.html